【返回首页】
深层的原因是,工艺意味着高价值。像各类箱包服饰奢饰品一样,手工、传统就意味着高级、贵价,老窖、人工也是白酒品牌不愿意放弃的故事。
白酒的制作工艺繁杂,酱香酒更是号称“五年出一瓶”,需要1年生产、3年储存,勾调后再放1年才能出厂,流程多且生产时间长。
飞天茅台的基酒还要分酱香、醇甜香、窖底香三种风格,每一种风格再分不同等级,最终可能能分出100多种酒体,一瓶茅台酒可能用超过50种酒体勾调。
在这个生产过程中,按季克良的说法,踩曲、发酵、勾兑等环节都是机械不可替代的,这是品质的来源,也是高端白酒的壁垒。
类似这些“不可替代”的工艺的流程还有:上百种基酒需要勾兑师一一调配,勾兑出统一的风格;作为高端酒的仪式感,生产线最后一定要有人工系红飘带——飘带正对茅字。
所以有行业人士认为,茅台已经脱离了消费品,带有投资品、奢侈品的属性。这也意味着,手工工艺是不能被舍弃的,机器运作生产的是大众的。
酱香型科技还有一个独特之处:高毛利。贵州茅台毛利率为90%,泸州老窖毛利率达87%,五粮液、洋河股份和山西汾酒毛利率都在75%左右,这是很多消费品难以企及的。一瓶售价千元的茅台成本仅在三位数,生产成本很小,其中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是经销商的。
经销商的重要性是从白酒龙头崛起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。20世纪80年代,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带来需求膨胀,白酒行业转变为以产能为王,在1986年将产能扩大到1万吨的山西汾酒成了“汾老大”。1994年1月,山西汾酒作为“白酒第一股”在上交所上市。
此后仅仅几年,白酒行业由产能为王到产能过剩,价格承压严重,渠道销售能力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。五粮液凭借首创大商制,给予经销商极大的自主权,挤占了山西汾酒的老大之位。